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荡漾在典籍中品茗, 流连于文献中悟茶

2025-5
序言
 

图片

                              ‘

笔者2023年茶展的主视觉

本文以笔者所收藏的,与“茶”相关的典籍文献及实物, 与读者分享“茶的世界”,“茶和世界”,基于这些藏品, 笔者在2023年底于国子监40艺术馆, 2025年3月于噫吁唏艺术馆分别举办了相关的“茶”文献展, 并多次举办讲座对话, 推广“茶”文化。
                                  
2023年底,国子监40艺术馆
                                                           
                                                           
图片
                      
            

图片

 

                                  
     
图片
                                                         
                                                      

展览现场图片及视频

 

2025年初,噫吁嚱艺术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展览现场图片及视频

 

除特别标注出处之外, 本文所有图片和视频,均采用汪之雄的收藏品为拍摄对象。

 

茶的世界

 

汉字“茶”的初现

 

汉字“茶”,原写作“荼”(如火如荼的“荼”,tu 2),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曰:荼,苦荼也。清代段玉裁注《说文》曰:荼,此即今之‘茶’字。许慎原著的《说文解字》中并没有“茶”字, 只有“茶”的原字“荼”。 “茶”(cha 2)字源于汉字“荼”(tu 2).

图片

 

图片
                                                                                   

清代段注《说文解字》

 

“荼”(tu2)字原来的意思是苦菜,“荼”(tu2)还有一个意思:用手采摘植物的花或嫩叶的动作, 是个动词。中国的先民在采摘过程中发现,有一种树的嫩叶春天采摘并制作成干品,用开水冲开,可四季饮用,并兼具一定的药用效果, 于是,先民用采摘时候的动作 “荼” (tu2)字命名这种树 – “荼树”(后世称为“茶树”), 以及引用这种饮品 – 荼(即, 后来的“茶”),唐代之后的文字出版物, 大部分会将代表“茶”的“荼”字, 直接印成“茶”, 但实际上, 这些的书籍, 在唐代之前的印刷,一直是沿用“荼”这个汉字的。

 

早期记载茶文化的文献

 

从文献上看, 中国人饮茶至少可上溯到西周初年, 东晋史学家常璩(qu 2)所著《华阳国志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其中《巴志》(指:巴蜀地区的地方志)曰:“…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蜜……皆纳贡之,……, 香,……”。这一记载表明在西周初年,武王伐纣之后,巴蜀地区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物品,向周王朝纳贡。
                                                                      
                                  
图片
                                                       
                                    
图片
                                                             

《华阳国志》 清末/民国

唐代陆羽在其惊世之作《茶经》第六章中甚至认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即陆羽认为:“茶”起源于神农遍尝百草。

 

 

图片

《茶经》 “茶”源于神农

成书于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邶风·谷风》有名句:“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也提到了“荼”,一种苦的叶子 – 即“茶”, 这句话也是成语“新婚燕尔”的出处。
                                                              
                                         
图片
                                                              
                                                      
图片

《诗经》中的“荼”

 

“荼”(tu 2), 真正演变成“茶”(cha 2)

到了唐代, 茶饮已经风靡全社会,同时,汉字“荼”(tu 2)已经有很多引申的意义了,有必要在“荼”字基础上, 创造出新字来表示这种植物和由这种植物春天的嫩芽/叶子制作的饮料。于是,比“荼”(tu 2)字少一横的“茶”(cha 2)字便应运而生。《康熙字典》援引《正字通》曰:“茶之始,其字爲荼,如《春秋》齊荼、《漢志》荼陵之類。陸、顏諸人,雖已轉入茶音,未嘗輒攺字文。惟陸羽、盧仝以後,則遂易荼爲茶。”。即:唐代陆羽/卢仝之后, 才确立了“茶”(cha 2)的独立存在。

 

图片
                                                       
                                                                  
图片
                                                                      

《康熙字典》中的“茶”

“茶”之别名考

以陆羽的《茶经》中的定义:“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成书于战国到两汉的《尔雅》中, “槚,苦荼”, 意思是苦的茶。
                                                      
                                                      
图片

《尔雅音图》中的“槚”

“蔎”,《说文解字》定义为:一种香草

 

图片

 

《说文解字》中的“蔎”

“茗”,在《说文解字》定义为:荼芽。即茶的嫩芽

 

图片

 

《说文解字》中的“茗”

“荈”, 《康熙字典》引《集韵》定义:老的茶叶, 即,陈茶

 

图片

《康熙字典》中“荈”

大型类书《锦字笺》, 分为帝王、职官、武略、政治、仕进等二十四部, 部下更分细细目, 其中有专门章节介绍“茶”, 并排在“酒”“谷物”之前, “茶”的重要性, 可见一斑。

 

图片

 

清版《锦字笺》

茶圣-陆羽

陆羽,字鸿渐,为孤儿,后为僧人抚养, “陆羽”二字,取自《易经》“渐”卦 –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陆羽的名和字, 均出自《易经》之“渐”卦。 陆羽因其著作《茶经》,被后人尊为“茶圣”, 并位列《新唐书》之“隐逸”。
                                                            
                                                      
图片
                                                               
                                                         
图片

《易经》“渐”卦

 

图片

国图藏《历代圣贤图像》陆羽

陆羽所著《茶经》, 第一次系统地诠释了“茶”的别名,“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在唐代,茶已经有这几个常用的别名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茶经》说茶

历代文人雅士敬陆羽为茶神,《青云集》中有诗曰:“陆羽为茶神”, 直接称陆羽为“茶神”。

 

图片

清《青云集》诗文

陆羽, 位列《新唐书》“隐逸”。

 

图片
                                                  
                                                                   
图片

《新唐书》“隐逸”(隐士)陆羽

“茶仙”-卢仝

《康熙字典》/《正字通》提到的另一位中国历史上的茶文化大家,“茶仙”卢仝,号:玉川子, 唐代韩孟诗派重要诗人, 著《玉川子诗集》。
                                                               
                                         
图片

国图藏《历代圣贤图像》卢仝

卢仝,因其《茶谱》,《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 七碗茶诗》为后人推崇, 特别是在日本, 卢仝在少室山茶仙谷茶仙泉隐居时所作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之茶道精髓。

《七碗茶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卢仝对茶的功效和对茶饮的审美愉悦,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图片

卢仝“七碗茶诗”

茶有趣的别名“酪奴”,“水厄”

洛阳伽蓝记》,中国古代佛教史典籍,东魏抚军司马杨衒(xuan 4)之重游洛阳,概况历史变迁写作的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历史和人物故事类笔记,成书于公元547年(东魏武定五年),是书卷三, 作者讲述了下面一个有趣的故事,也由此,为茶留下了两个极为有趣的别名: “酪奴”及“水厄”

胡汉饮食对话:茶 vs. 奶

王肃,山东琅琊人(临沂),曾任南齐秘书丞,因父兄被杀,投奔北魏。魏孝文帝(拓跋宏)封长史(官职=秘书长),后王肃屡立战功被封”镇南将军”, 魏宣武帝时,官居宰辅,官终扬州刺史。王肃初居北魏时, 不改其好:常以鲫鱼羹 饮茶为食,但数年后亦入乡随俗(吃牛羊肉了), 于是有一段流传千古的对话。

一日, 北魏高祖孝文帝拓跋宏, 高堂之上宴请百官,拓跋宏问王肃:老王啊, 你小子也吃了这么多年的牛羊肉/牛奶了,你觉得牛羊肉和鱼羹, 奶和茶, 哪个好啊? 好么, 这哪儿是讨论美食啊,这是给王肃下了一个政治大套儿啊, 你让王肃怎么回答, 说谎是欺君之罪, 说真话则得罪皇帝。

王肃战战兢兢地说:老大啊,牛羊和鱼各有利弊,牛羊相当于大国,鱼等于小邦(这话,拓跋宏爱听, 也给皇帝留足了面子),王肃斗起胆子又说:“唯茗不中,与酪作奴” (只有茶,不能给酪浆(奶)作奴隶)。 当时北魏人认为茶不如奶/酪浆, 戏称茶是酪奴, 但茶真的好, 且后来证明, 能有助于游牧民族的消化和健康。

高祖拓跋宏大笑,举杯与臣共饮, 王肃这算是通过政审了。
                                                              
                                                           
                          
图片

《洛阳伽蓝记》卷三“酪奴”

这里也有个有趣的问题: 英国人喝茶加奶, 会不会是草原游牧民族传到欧洲的(1235年,铁木真的孙子曾经打到过匈牙利)? 至少在几百年前, 英国人开始喝茶的时候, 茶中加奶/奶中加茶, 已经是一种别的民族的常规选择了。

在同一部《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刘缟)专习茗饮,彭城王谓缟曰:卿不慕王侯八珍,好苍头水厄。 由此, “酪奴”,“水厄”成为“茶”的千年雅号。

 

图片

“水厄”

 

 

中国古代文人和茶

苏轼诗集《东坡集四十卷, 东坡后集二十卷》中《汲江煎茶》,描述月夜“汲江”—烹茶—品茶,品味了茶趣,也品尝了孤独。
                                    
                                                   
图片

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

自唐代以来, 大量文人墨客, 以茶为背景撰文吟诗, 总数不下千余篇。

 

图片 

清《唐诗三百首

唐-杜牧的《樊川文集》在宜兴,作诗“题茶山”, 也给了“茶”一个流传至今的雅号:瑞草魁。意喻:瑞草中的魁首。

 

图片

清《唐诗类苑》“题茶山”

中国最早的“茶”赋, 晋-杜育《荈赋
                                                     
                                                       
图片

杜育《荈赋》, 民国印刷

南宋-王明清所著《挥麈(zhu 3)录》, 算是南宋茶艺野史了吧。
                                                                         
                  
图片

民国印刷的《挥麈(zhu 3)录》

清嘉庆年吴敬梓的著名长篇小说《儒林外史》, 以写实主义手法描绘各类文人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特别是对文人陋习进行嘲讽;另一方面讴歌了对人性本真的守护,也寄寓了吴敬梓的人文理想。整部小说, 茶文化基本上贯穿了始终: 文人的饭局品茗, 诗人的借茶讽世, 僧人的善茶施善,郎中的药茶济世, “茶”是人物之外另一条隐含的主线。

 

图片
                                                  
                                                                    
图片

清《儒林外史》

劝善书籍中, 施“茶水”, 而非“白水”, 形容善意, 标明尊重。
                                           
                                             
图片

《施茶水以解渴烦》

茶的药用功能

相传神农尝百草,《神农百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本草纲目》/《本草备要》将“茶”视作治疗疾病的药物(即:一种独立的中草药), 茶的药用作用为:“泻热,清神,消食”, 其药性:“苦甘微寒。下气消食,去痰热,除烦渴,清头目(得春初生发之气,故多整肃上膈之功)”, 《本草备要》也因其图文并茂, 言简意赅, 在明末,清代及民国时期, 成为郎中必修之书。
                                                             
                                                                 
图片
                                    
                                               
图片

明末清初《本草备要》“茶”

诸多中成药,会以“茶”为原料制成, 明末清初医学大家汪昂著《医方集解》乃古时验方(成熟的药方)之集大成,《医方集解》卷十一,收录中成药:姜茶饮,其组成:生姜、陈细茶,每味约三钱,主治:治赤白痢,及寒热疟。
                                                  
                                                
图片

《医方集解》卷十一,“姜茶饮”

《本草》以及历代诸多医药著作,都把“茶”作为一种独立的药材,或是辅助其他中草药的汤剂来使用,还有些中草药要用茶水服用,亦或用茶水煎煮。

食物和茶

中国人相信“药食同源”, 于是在食物中会经常放些有药用功能的茶叶。

四书人物类典串珠》卷三十六, 饮食篇, 大量提到茶的饮食用法。
                                                        
                                                     
图片

清《四书人物类典串珠》

元代忽思慧著《饮膳正要》中记载:“清茶:先用水滚过,滤净,下茶芽,少时煎成。”元代虽然开始饮用茶芽,但仍需煎煮而成,与明代兴起的撮泡法尚有区别。

 

图片

民国排印的《饮膳正要》

随园食单》记录一款面茶
                                                   
                                                
图片

现代印刷《随园食单》“面茶”

当代菜肴中的龙井虾仁, 绿茶豆腐, 茶香鸡, 更是家喻户晓。

 

图片

龙井虾仁,图片来自网络

万里茶道

清代的中后期,一条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贸易通道,如坚韧的丝带,串联起亚洲大陆, 并延续至欧洲的中心, 这便是“万里茶道”。

在马帮的铃铛声/驼队的吆喝声中,来自武夷山等地的茶叶,翻山越岭、渡河过江,一路向北, 途经湖北,江西、安徽、河南, 山西等地,在穿越了广袤的中原大地之后,抵达北方的商业重镇 – 张垣(张家口)、归化(今呼和浩特)等,每到一处都会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相互交融,之后便跨越广袤的蒙古草原, 途径库伦(乌兰巴托), 最后集结在蒙俄边境城市 – 买卖城(俄文:恰克图),并向着更为遥远的欧洲大陆挺进, 这是一条由山西祁县渠家大院为首之晋商创立的茶贸易通道。

茶香四溢,惊艳世界,中亚及欧洲贵族们趋之若鹜,品茶之风盛行半个地球,茶是高雅的象征,改变了欧罗巴人的生活方式与社交礼仪, 同时也有效地延续了中北亚游牧民族的生存寿命,成为了人类文明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起源武夷山

朱熹,南宋理学大家, 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诗人,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人,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朱子年谱》中朱熹54岁建“武夷精舍”, 撰写“咏武夷茶”诗文。

 

图片
                                
                                                          
图片

建武夷精舍,作诗“咏武夷茶”

闽小记》清-周亮工《闽小纪》 清早期记录武夷茶的文献, 并将武夷岩茶放在首位,是书为清中早期印刷, 非常接近康熙版。

 

图片
                                   
                                                         
图片
                                   
                                                         
图片

清中早期木刻《闽小记》

清晚期郭柏苍著《闽产录异高度评价了武夷山岩茶,全书共6卷,是一部论述清代福建、台湾两地物产之专著, 高度推崇武夷山岩茶。《闽产录异》经典版本:清光绪十二年闽县陈闺瑛刊本。
                                                
                       
图片
                              
                                                          
图片

清光绪《闽产录异》闽刻本

崇安/武夷山地图  崇安/武夷山,“万里茶道”的起点, 该页地图为民国时期印刷。

 

图片
                               
                                              
图片

民国印刷的武夷山地图

“万里茶道”上的背茶工, 背茶工将茶背下武夷山, 西文书籍插图, 《茶叶贸易与运输:茶道上的背茶工》(Teehausierer),  德国莱比锡出版, 该页1910年印刷。

 

图片

背茶工将茶背下武夷山

汉口外销茶叶装船  西文书籍插图,选自《中国传统制茶工艺:汉口的制茶工厂, 外销茶的包装》, 见证了 “万里茶道”重要的一环:汉口装船,而后经过, 山西, 察哈尔,蒙古, 到达Russland(德语中的俄罗斯), 该页为清末1901年印刷。

 

图片

汉口装船, 远赴俄罗斯

万里茶道-中俄茶贸易 介绍中俄茶叶贸易的插图,西文木版画插图 《中俄之间以茶叶为主要商品的贸易线路》(Russisch-Chinesische Post,Dsungarei),指的就是“万里茶道”,该页为清末印刷。
                                     
                                              
图片

“万里茶道”跨越蒙古草原

外蒙/俄罗斯地图 – “买卖城”(恰克图) 恰克图/买卖城的城市地图,“万里茶道”中国段的终点, 万里茶道是是继丝绸之路之后兴起的又一条重要国际商道,商道从中国福建崇安(武夷山)起,穿越华中,经过沙漠戈壁,辗转库伦(乌兰巴托)到达中俄边境通商口岸恰克图(中文叫“买卖城Maimachin”, 买卖的物品便是来自武夷山的茶),该页民国时期印刷。

 

图片
                                
                                              
图片
                             
                                                 
图片

恰克图(买卖城)地图

前苏联欧洲茶器相关的邮票三张, 时间:1950~1989
                                          
                                               
图片

 

茶器邮票

 “万里茶道”是由山西祁县晋商创建并发展起来的一条茶叶贸易渠道(其中最主要的人物之一: 渠家大院的渠本翘,渠家大院号称祁县的“渠半城”),晋商茶庄兴起,几个晋商家族之间不是互相排挤,而是团结一致,互相帮衬,共同创业,产业化经营。 山西茶商喜欢用“川”, 如: 长裕川茶庄,乔家、常家的茶庄都以“川”字牌为商标,只是在产地上给以区分,在顶端注明“羊楼洞”“永聚洞”等,渠家的长裕川、长盛川、长顺川,大盛魁的小号大盛川、大玉川,是著名的“五大川”。正由于他们团结一致,都讲质量、讲信誉,所以产业越做越大,“川”字牌的名声越来越旺。在品牌化运营思路引领下,到清末民国初年,“川”字牌青砖茶已经成为蒙俄牧民的印记,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有俄罗斯友人来华寻求“川”字牌青砖茶。

渠川璐先生是典籍藏家汪之雄先生的研究生导师 – 中国最早的航空发动机专家兼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第一届常务副会长, 是一位从渠家大院走出来, 在教会学校完成其早年的中英双语教育, 然后进入清华大学航空系就读, 1952年院校合并进入北航,毕业留校, 教授航空学,人工智能等, 并一直工作到退休, 渠先生于2018年去世。

 

图片
                             
                               
图片

渠川璐先生手稿 AI著作

万里茶道上的晋商: 乾和祥茶庄万里茶道的运营商之一

 

图片
                               
                                     
图片

乾和祥茶罐

茶具

历代茶人也非常注重茶相关的器皿, 《曼盦壶卢铭一卷》介绍了茶壶器皿上的铭文。

 

图片

茶壶铭文专著《曼盦壶卢铭》

茶具专著《茶具图赞》, 是中国宋代的一部茶书,也是中国第一部茶具图谱,详细描绘了宋代的茶文化和茶具使用。

 

图片

国图藏-明 《茶具图赞》

紫砂壶专著-《阳羡名陶录》,是一部专门记载宜兴紫砂陶的著作,由清代吴骞撰写。

 

图片

《阳羡名陶录》

紫砂壶大家,书法家陈曼生, 陈曼生对紫砂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所设计的 “曼生壶” 成为了紫砂壶中的经典之作。在任溧阳知县时,亲自设计了众多紫砂壶样,如 “曼生十八式”,包括石铫、汲直、却月、横云、百衲、合欢等款式。 

 

图片

陈曼生手书信札

许慎《说文解字》释“壶”

 

图片
                               
                                   
图片

《说文解字》“壶”

茗壶图录是一部由日本著名的中国古陶瓷学者奥玄宝撰写的关于中国宜兴紫砂壶的著作,成书于日本明治十二年(1879 年)。

 

图片

《茗壶图录》

清代锡料制成的茶罐, 利用汉砖制成的茶海
                                          
                                           
图片

汉砖茶海,清锡茶罐

 

图片

茶罐子 茶生产工具

煮茶用水的讲究
                                            
煎茶水记》是唐代张又新所著的一部关于品茶用水的专著。
                                                                 
                                              
图片
                                  
                                            
图片

煎茶水记》

水品全秩》是明代徐献忠所著的一部论水和宜茶之水的茶书。
                                            
图片

《水品全秩(音:zhi4)》

史上重要的茶书汇集

茶录》是宋代蔡襄所著的一部茶学专著,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论茶,下篇论茶器,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论茶专著之一。

东溪试茶录》是宋代宋子安所著的一部关于茶叶的专著,主要记载了福建建安东溪地区的茶叶生产情况,是研究宋代福建茶区茶叶种植、采摘、制作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北苑别录》是宋代赵汝砺编著的茶书。该书详细记载了北苑贡茶院生产制造贡茶的繁复景象,对于研究宋代北苑贡茶的种植、采摘、制作、包装运输以及茶园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为了解中国古代贡茶制度和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茶疏》是明代许次纾所著的一部茶学专著,论述茶的水, 茶具, 泡制, 品饮环境做了深刻的论述。
茶寮记》是明代陆树声所撰的品茶专著,成书于明隆庆四年(1570 年)前后。该书凡一卷,约五百字,是陆树声家居时与终南山僧明亮同试天池茶而作。前有引言性质的 “漫记” 一篇,后分人品、品泉、烹点、尝茶、茶候、茶侣、茶勋七则,主要论述烹茶方法以及饮茶的人品、伴侣和兴致。虽篇幅简短,但论品茶与人品结合,对研究中国古代茶道颇有价值。

茶董补》是明代陈继儒编辑的一部茶学著作,约成书于 1612 年前后, 《茶董补》与《茶董》一起,为后人了解古代茶事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从雅致的文化情调中透射出古代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图片

茶书汇集

茶董》是明代夏树芳所撰的一部茶学著作, 主要摘录有关茶文化的诗词和故事,广采博引,辑录了大量与茶相关的典故、传说、诗词等资料。内容涵盖茶的起源传说、古人煮茶品茶的逸闻趣事,展现出茶文化画卷,涉及茶在社会生活中的多样用途,体现了茶在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

 

图片
                               
                                                     
图片

《茶董》

清末开始, 不同茶品类开始出现,茶品种更是层出不穷。

《西湖游览志》《西湖游览志馀》 – 龙井茶

图片
                               
                                                        
图片

龙井茶

本草纲目拾遗》提及多种茶种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草纲目拾遗》中的各种茶-普洱,六安, 安化, 武夷,。。。

蛮书》介绍云南风土人情, 普洱茶的起源。

 

图片

《蛮书》卷七 – 普洱茶的起源

茶叶贸易
                                     
手抄本茶山交易合同范本, 相当于民国时期, 茶产业交易的合同范本。
                                               
                                    
图片

民国茶山交易范本

封氏闻见录》茶马互市, 饮茶风俗
                                          
                                                           
图片
                                
                                                   
图片

《封氏闻见录》中的茶马互市

茶坞交易合同及土地证
                                         
                                                               
图片

清咸丰/光绪茶坞交易合同

《孟子·滕文公上》曰:“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
                                                  
                                                                    
图片

1953年《茶园土地证》

茶和世界

陆羽《THE CLASSIC OF TEA 茶经》英文版

图片

《茶经》,英文版

英文图书《ZEN IN THE ART OF THE TEA CEREMONY》(茶道艺术中的禅意), 着重介绍了日本的茶道文化。

图片

茶道/禅意,1958年,英文

西洋版画 – 《上海富有阶层打发时光的中国茶馆》1912年。
                 
图片

中国茶馆,1912年,英文

一位中国官员的茶杯》, 1898年插图, 选自书籍《清末中国山东的民间器物》(Von Schantung)
          
图片

茶杯,19世纪末,德文

上海的豫园茶楼, 西洋书籍中清末/民国时期上海的豫园茶楼
                        
图片

20世纪初豫园茶楼,德文书籍

西文书籍中的中国卖杏仁茶的,二十世纪初
            
图片

卖杏仁茶的, 西文书籍插图

百多年以前,一间加拿大茶叶公司的茶叶贸易交货单,该公司主推一款茶叶叫“三星茶”。
            
图片

茶叶货单,1906年,英文

美国国家茶叶公司股票, 100股, 当时,茶是大宗贸易的基石性产品。
           
图片

公司股票(普通股),1934年

图片

公司股票(优先股),1927年

美国泛大西洋和太平洋茶叶公司股票, 100股
           
图片

公司股票,1967年

美国一家茶叶公司优惠券 
                     
图片

茶叶促销优惠券

日本刻本《茶入》(江户时代晚期)专门介绍了在日本茶叶存放的各种容器。
                                      
                                                  
图片
                                                                                
                                                        
图片

日本茶叶存放容器的专著

日本茶书 – 茶道
                                              
                                                   
图片

《茶家醉古襍(音za2)》

日本抄本-茶相关
                                                       
                                                        
图片

《野总茗话》

日本近代珂罗版-关于茶道具
                                                  
                                                                 
图片
                              
                                             
图片

《茶道具陈列会图录》

江户时代-饮茶指南
                                                
                                                
图片
                                 
                                                  
图片

《吃茶指掌篇》

日本茶园-明信片(近代)
                                             
                                                          
图片

日本茶园明信片

各国茶相关的邮票
                                                       
                                                             
图片

各国邮票, 多国文字

日本/斯里兰卡, 茶相关的文献插图
                                                    
                                                  
图片

茶书籍插图, 英文

《中国茶船的海外贸易》中的茶商船插图
                                                        
                                                                         
图片

中国茶船, 英文

今天, 在全球范围内,我们看到,游牧民族的奶茶, 英语世界的“下午茶”, 印度的“香料茶”,马来西亚的“肉骨茶”, 苏丹的“薄荷茶”, 阿根廷的“香草茶”等等, 人们几乎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都能看到茶和茶文化的身影。

 

唐·白居易

《山泉煎茶有怀》

坐酌泠泠水

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

寄与爱茶人

图片
                                        

借用威尔第的名曲, 意大利第二国歌《Nabucco》的一句话:“让,插上金色的翅膀飞翔”

 

汪之雄

Jason Wang

专注泛文化艺术领域中的股权投资、创业辅导,私董会,家族财富管理

  • 古籍善本收藏家
  • 旅行者
  • 普雷资本联合创始合伙人
  • 龙翌资本投资合伙人
  • 浙江传媒大学业界导师

电子邮件:

jasonzxw@163.com

电话(同微信):

86-15611555930

公众号:

jasonwang798

中英古籍善本研究院官网:

www.curba.uk

 

图片
                                   
图片

汪之雄公众号

 

《完》

 收藏 (0) 打赏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钱包扫描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英古籍善本研究院(庫巴) » 荡漾在典籍中品茗, 流连于文献中悟茶

分享到: 生成海报
avatar

评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