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以自己收藏的典籍, 简单诠释在中华典籍中“戈壁”一词的演化历史。
“戈壁” 是蒙古语“гови”(govi)的音译,其词汇在汉语中广泛使用时间是比较晚的,大致在近代随着中西交流和边疆地理研究的深入才普及。 但中国历史上的典籍, 多次涉及“戈壁”所在的地理位置, 地理情况,通商情况, 历朝历代在“戈壁”用兵的情况。

《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虽未直接使用 “戈壁” 这一现代词汇,但对类似戈壁的干旱、砾石地貌有不少描述,其中多次提到 “沙漠”“沙幕”“瀚海” 等概念。
《史记》中的《匈奴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大宛列传》, 对现在意义上的“戈壁”, 多有描述, 并已经开始使用“瀚海”一词。
“瀚海” 一词在《史记》中常指北方大漠(如《卫将军骠骑列传》“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瀚海”, 记载霍去病登临“戈壁”。
《大唐西域记》记载唐代高僧玄奘在西行途中(途经今中国西北、中亚等地),多次穿越干旱少雨、植被稀疏、多砾石沙丘的地带,这些区域在地理特征上与现代 “戈壁”(砾质荒漠)完全吻合, 书中常用 “沙碛”“荒漠”“不毛之地” 等词汇描述此类地貌。
《蒙古秘史》作为记载 12-13 世纪蒙古部落历史的核心文献,大量涉及蒙古高原的地理环境。书中常用蒙古语词汇描述此类地貌,虽未直接对应 “戈壁”,但特征与戈壁(蒙古语“гови”,意为 “砾质荒漠”)高度吻合.
“戈壁” 一词最早出自清代纪昀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
在《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中有记载:“嘉峪关外有戈壁,径一百二十里,皆积沙无寸土。” 这是目前所知 “戈壁” 一词在古籍中的非常早的记录。
《阅微草堂笔记》: 清乾隆大学士纪昀(纪晓岚)在新疆流放期间(1768-1770年)创作的志怪小说集,收录了多则戈壁中的奇闻异事。
《圣武记》是清代魏源撰写的一部军事历史著作,主要记载清朝的军事征伐和边疆治理, 出版时间为道光二十二年(1844年)。书中多次提到“戈壁”,尤其集中在西北用兵的章节中。
- 其中《康熙亲征准噶尔记》:“大军逾戈壁,乏水草,人马多毙。”
- 其中《乾隆荡平准部记》:“官兵历戈壁,风雪迷途,几致困踣。”
- 其中《国朝绥服蒙古记》: “瀚海(戈壁)千里,沙碛茫茫,非劲旅不能越。”
笔者本人也曾经多次在蒙古, 新疆, 中亚五国, 高加索地区的戈壁滩和沙漠上旅行。
外高加索 – 阿塞拜疆的“戈布斯坦(也叫: 戈壁斯坦)”及其岩画, 也是UNESCO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
致敬古代和现代挑战“戈壁”及“沙漠”的人类。
汪之雄
2025-7-20
汪之雄
普雷资本联合创始人
龙翌资本投资合伙人
中国古籍善本收藏家
世界旅行者
曾就读于清华,北航和和英国牛津,早年在英国和香港从事金融市场投资,回国后从事传媒,电影/电视,文化,互联网企业的运营和投资, 在腾讯的最大股东南非MIH集团任高管, 后加入邵氏影业/天映电影频道,以及美国IGT公司分管中国业务,2010年后从事新消费和文创领域的天使投资及文化研究,目前是多家公司的股东,董事,也是几所高校的业界创业导师, 家族财富管理机构的股东,致力于青年创业/家族传承方面之传道受业。
古籍文献收藏超过一万七千册/件, 走访过100多个国家,海内外博物馆超过1000间, 古代文明遗址超过2000处。
电话/微信: 156 1155 5930
邮箱:jasonzxw@163.com
古籍官网:www.curba.uk
微信公众号:汪之雄公众号